舒适圈

很多励志、理材、成功学的书籍、课程和讲座里面,都告诉我们要‘走出舒适圈’,走出舒适圈,才能进步,才能走向成功。这句话确实不管从哪个方面去解释,都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本身也不存在歧义,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舒适’对每个人来说意义是不相同的,在我自己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错误的认知安全=舒适,不仅这样,这个安全也是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舒适’而获取的安全,所以导致实际面临,越想走出舒适圈,越破坏安全感,同时离舒适也越来越远。原本以为只是我个人的执念,但在咨询疗愈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情况其实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如果你也对‘走出舒适圈’这个建议有一些迷惑和疑问,希望以下讨论能够帮到你。

什么是舒适圈?

舒适圈,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让人感到舒适的范围。这个舒适范围包括两方面,一个是身体感受上的舒适,冷不冷,热不热,有没有生病淋雨,受苦挨累。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舒适,有没有安全感,归属感,有没有被接纳、包容、尊重、理解等等。两方面结合以后,就是一个人的舒适圈:我的生活环境,亲密圈子里交往的人,做的事情,是否支持我拥有这些基本的舒适感受。两者缺一不可。

当你找到了一个‘最舒适’的状态,例如在吃饱饭泡完澡,跟家人其乐融融一起看电视,这个时候身体最放松舒适,同时心理上也感到安全,归属,无压力,那么就可以以此为原点。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可避免我们会有情绪波动、劳累等状况,但休息以后可以很快恢复,那么从最放松舒适,到我们日常承受的劳累和压力之间,就可以定义为本人的舒适范围,舒适圈。

什么是走出舒适圈?

以上定义的基础上,走出舒适圈,意味着脱离我所熟悉的这个日常范围,去接触到身体和心理的边缘、极限,去承担一些额外的压力、风险,以达到提升、扩展自己的目的。例如去接触一些陌生的人和事物,尝试新的方法,探索不熟悉不擅长、新的领域,学习新的技能,等等一切具有一些挑战性的事情。

这个过程很类似于当你健身做俯卧撑练习,无压力可以做5个,15个的时候就有点酸痛了,但稍作休息以后马上又能做,做到20感觉也还可以,但这差不多就是极限了。所以0-20就可以定义为舒适圈。走出舒适圈,就是给自己加油鼓劲,做到20的时候到达极限,但是坚持再多做一个,有可能的话,再多做一个。每次都能多做一个,积累一段时间以后,整体的体能都会提升。

缺乏稳定舒适圈的表现

走出舒适圈看似并不复杂,但实际却有很多人缺乏稳定的舒适圈,看看以下的表现,你中奖了吗?

-走出舒适圈的过程中,难以判断什么是自己想要,需要,或适合的挑战。

-难以判断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缺乏内在动力,需要依赖外界的评价,比如老师的评语和鼓励,同事、同学的夸赞夸奖,实物、奖金,或是自己定的奖励来驱动自己继续去做这些挑战,如果缺乏奖励,缺乏鼓励评价的情况下,就会失去兴趣

-经常接受难度过高的挑战,不愿意花时间循序渐进,有时候会不惜损害自己身体、牺牲大量的时间精力或金钱,承担超出自己体能和心理承受限度的挑战。

-为了完成挑战,身体和心理超支运作,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一旦停下来,就觉得烦燥,空虚,焦虑。挑战成功,进步和扩展了以后,仍然有一种空虚感,觉得自己‘做的不够‘。

-从追求成长和扩展,变成了单纯追求‘不舒适’,而逐渐脱离舒适圈,走向极端。

走出舒适圈=制造不舒适?

在缺乏稳定舒适圈的情况下,如果强制自己成长,强制‘走出舒适圈’,就很容易陷入迷茫、困惑、焦虑,从而形成一个极端误区:走出舒适圈=制造不舒适,根据这个逻辑进入恶行循环,距离舒适圈越来越遥远,越来越不舒适,压力越来越大,相应的迷茫、困惑、焦虑也更严重。

老王和小红的舒适圈–从已知的不舒适走向未知的更舒适

我们来设定两个角色,说明这个差异:

假设有一个人,我们暂且叫他老王,老王生活在沙漠里,他从来没有去过别的地方,沙漠的状况可以说极其恶劣,温差大,白天热,晚上冷,树也少,缺水缺食物,缺遮荫遮雨的地方。老王就在这里,勉强度日存活。

有天老王发现了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帐篷,帐篷里有一瓶水,一小包果仁。一段时间以后,老王发现,帐篷里总是会不多不少有一瓶水,一小包果仁,隔几天出现一次,不会有更多,吃完也就没了,不能饱腹,但也勉强够供给能量。所以只要他在帐篷附近活动,他就不再会挨饿挨渴,并且也有帐篷可以遮挡阳光和风雨,他感觉这相比之前经常连续几个礼拜找不到什么吃的,喝泥沟里的水,每日曝晒风水的生活来讲,有帐篷的生活‘很舒适’。

这样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老王基本固定了以帐篷为中心,不会去到太远的地方,总是会回到帐篷。至此,形成了以帐篷为中心的‘舒适圈’。

正当老王觉得人生如此正是美妙时,忽然来了一位骑马的客人,我们可以叫他李老板。李老板问老王,你愿意跟我一起去我的房子吗?那里有水井,有带壁炉的房子,有圈养的牲口,和种植的果蔬。老王一听很高兴,这简直就跟天堂一样,想像都无法想像。但老王已经习惯了在帐篷的生活,也喜欢无拘无束的自由,他问李老板:那我还能再回到帐蓬吗?李老板说,不可能的了,而且你住了房子以后不可能还想回帐篷。

那么问题来了:老王会选择跟李老板走吗?

当然这里面还存在其他的问题,比如李老板说的是不是真话?等等。暂且不讨论,我们单纯来分析老王的内心。

对于老王来说,以帐篷为中心的沙漠,就是老王所熟悉的‘舒适圈’,而李老板说的房子、牲口、蔬果等,是‘舒适圈’外的未知。

这是在我们假设当中,略有点脱离现实的情况,主要是为了把主要元素做一个分离。

那下面我们把类似的情况代入到日常生活中,举例来说,假设小红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面,从小承担大部分家务,并且经常受到人身否定、攻击和侮辱,有时候还会挨打。但这些对小红来说是‘很正常’的,因为全家都是这样,周围的邻居、熟人也没觉得有不妥。(对应老王生活在沙漠的情况)小红能够工作以后,家里人跟她说,你不要上学了,你打工供弟弟上学,我们也不需要你做家务,也不再打你骂你了。(找到帐篷)小红去赚钱供弟弟上学,人生第一次感受到家人不一样的温暖,她很感激感动。但同时也滋生出一些难以理解的情绪,说不上是委屈、愤怒还是什么。

这时候远房来了一位叔叔,跟小红说,你可以去上学,我知道有一个组织专门资助你这样的情况,你什么都不用做,但你要去住校,离开家,也不能继续工作。(跟李老板去他的房子)小红把这个情况跟家人说了以后,家人强烈反对,并且威胁小红,你如果走了的话,就再也别回来。(失去帐篷)

从这两个假设案例里面,你大概就可以看得出来,所谓走出舒适圈,实际上存在一个悖论,实际上并不是走出舒适圈,而是从‘已知的不舒适’走向‘未知的更舒适’。凡是未知,就一定承担风险,就一定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恐惧。变动越剧烈,引起的恐惧也就更强烈,要走出去的阻力也就更大。

这两个故事里面,走出舒适圈,都是属于‘一刀切’的状态,也就是说变动最剧烈,阻力最大的情况。绝大多数人的日常里面,走出舒适圈,都不是这样单纯的一刀切,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有过渡的情况。比如,李老板可能不马上叫老王跟他走,而是让他把帐篷一次搬一公里,一个月搬一次,最终慢慢走到小房子去。在一步一步搬的这个过程中一定是有些痛苦的,且要放弃原本的生活方式,中间可能承担风险:如野兽,沙尘暴,悬崖峭壁等。但一旦坚持成功,距离房子越近,动力也就越大,阻力相应越来越小。

据此,我们可以推出结论:

合理走出舒适圈的表现

-目标和方向明确,计划和目的清晰,在实施的过程中坚持越久,动力会越足,阻力会越小。

-走出舒适区的目标,是最终走向更舒适,当目标达成时,应该在某方面提升了或扩展了原本的舒适圈

-不确定性来自于外部的风险和挑战,而不是内在的迷茫。面对风险和挑战,必然存在一定的焦虑(我能行吗),但并不是压倒性的,是一种良性的焦虑,并且一旦接受挑战,完成挑战,焦虑感会随即消失(已经做到,证明可以)

-不太需要外界的评价和肯定,挑战过程和完成时,因为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和内在比较,所以能清晰的知道自己所在的阶段,能够坦然接受外界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对于挑战本身的兴趣不会有很大影响。

如何确认和验证自己的舒适范围?

-舒适的原点一定不是依照外界、外物、他人去定义和评价的,它的中心是你身体、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是不需要通过其他人去确认的。如果发现自己在依据别人的标准去定义自己的舒适区,就应该引起重视了。

-不是以‘大多数’‘正常’‘应该’的状态去定义,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给我带来舒适的时刻、情况非常少,非常短暂,甚至有可能存在忘记、想不起来的情况。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不能以‘已知的平均情况’去定义自己的舒适。沙漠之外可能还有城市。

-对于‘舒适’的要求和定义,有可能随着个性、价值,环境、年龄、认知等有不同或发生变化。例如当老王搬到李老板家以后,对舒适的定义也会随之改变了,并且一段时间后可能还会有更高更远的追求。

-避免为不舒适找理由,合理化不舒适的原因。当某种状况造成自己的不舒适,第一反应应该是如何提升、改变、避免、远离,不要在未经过任何尝试和挑战的情况下,优先决定‘我不该觉得不舒适’,存在即合理,但并不意味着存在就一定对我合理,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机会选择挑战和尝试突破、改变对于自己来说不舒适的状况。

-自然而然发生,没经过思考发生,不代表就是舒适,很多情况下我们习惯了应激反应,自我保护,充满攻击和反抗性质的自发行为,实际上不管给别人还是给自己都带来许多不适的体验,希望每个人都能自我觉察,发觉更多让自己不舒适的行为、话语,从内向外让自己走向更舒适的境界。

活在当下,奔向自由

了解 Mainexus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