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说回归现实,回归当下,但到底什么是现实?尤其是当网络、虚拟现实越来越真实丰富,想象空间也更加广阔,到底这些存在的界限在哪里,什么是可能的,什么又是不可能的?
物理实体世界Physical reality
通常我们所提到的现实,是指物理、实体世界(physical reality)即是说五感所能交流感受的世界,听、嗅、视、味、触觉所能感触的世界,我们称之为现实。这里面包括情感情绪记忆等,但仅限于能够用语言描述,他人可见、能感知的部分。
但同样重要的还有精神世界(mental reality) 和虚拟世界 (virtual reality)。
精神世界 Mental reality
指非物质的存在,仅存于我们内心、脑海、精神世界当中的,没有被交流和讨论的部分。这部分包括了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看问题的角度,对事物的理解,对含义、定义、概念、文字、艺术等等一切的理解。也包括一切想像,梦境,幻想,理想等等。
虚拟世界 Virtual reality
当提到虚拟世界可能大多数人会想到网络、游戏当中的虚拟世界,但实际上虚拟世界早在网络之前都一直存在,只不过随着科技、技术、环境的发展,虚拟世界的呈现方式也不断在发生改变。虚拟世界是指我们创造出来的映像,它既可以是物理实体世界的映像,也可以是精神世界的映像,虚拟世界本身跟物理现实和精神世界都会有差别。虚拟世界的存在,是为了填补实体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差距。虚拟世界包括: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游戏,书画,戏剧,电影,等等。
不同现实之间的平衡
这三种现实之间需要有良好的平衡,如果没有正确的定义和划分这三种现实之间的界限,强烈偏重于其中某一种现实,或是现实与现实之间存在难以填补的空隙,就会产生矛盾。平衡就是你在这三种现实之间如何分配自己的生活。
总的来说,强烈偏重物理现实相对产生的问题较少,也就是说 ,精神现实完全符合物理现实,也几乎不需要虚拟现实去填补空隙,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是以这样的状态生活的,这没什么问题,但是从发展角度来看,可能这样的状态对进步的促进比较弱,因为一切都是以已有的现实为基础,可能会造成缺乏、甚至反对想象力,反对精神世界的丰富,而限制发展空间。以物理现实为主分配的生活,例如工匠、农民、司机等以体力工作为主的设定,精神和虚拟对生活的影响较小,是以娱乐、辅助的形式存在。
强烈的偏重精神世界,如果具备完善的虚拟世界支持,会是非常健康的,反之则会成为很大问题。以精神世界为主导的生活方式例如教师、作家、律师等等,精神世界当中感受、逻辑、思维等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虽然还是基于物理现实去完成,但这些事情如果没有经过思考、想像的部分,是没办法进行的。
强烈偏重虚拟世界,理论上来讲是不可能的,因为虚拟世界是基于物理世界或精神世界,失去了基本的尺度,虚拟世界也是没法存在的。如果举例来说,比如语言的产生就是为了沟通交流,如果没有沟通的内容,没有沟通的对象,那么语言本身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虚拟世界的存在同理,它的存在就是为了支持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之间的沟通,所以没办法独立存在,一定是基于双方,可以偏重某一方但不可能独立存在。基于虚拟世界的生活,例如游戏制作、电影制作和拍摄、动画片、故事主播等等,重点是一定要转化成物理世界别人可见可触摸的存在,否则就没有现实意义,而只存在于精神世界中。
由于我们都生活在物理现实,所以不管是做什么还是想什么,时常与物理现实相检验是非常必要且实用的。如果所做所想与物理现实缺乏联系,则应及时扩展其在物理现实中的存在和影响,直到联系稳定加强。你可以大规模投入于精神世界或虚拟世界,但仍然需要与物理现实相检验,要绝大部分相对应而不只是一点点。
隔离的作用
当现实与现实失去平衡,隔离有时是非常必要的。举例来说,如果某人生活在一个有家暴、虐待或其他极端情况的物理现实中,他就很可能会发展出一个跟现实不相关、或是存在很大差距的精神现实,又或者是依赖某种虚拟现实,才能存活。(这是人类的本能求生机制,也就是希望的产生)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这样的精神世界更可能发展到超出一般人想像的地步,创造出一个丰富且完整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情况下,隔离就是重建一个良性平衡所必须的。所说的隔离,就是针对需要抛弃的物理世界,以及过度想像的精神世界,还有过度依赖的虚拟世界,都要跟自身隔离开,找到最原始基础的部分,再重新进行建设和连接。
如果不这么做,一个人可能因为现实与精神大幅度的不相符,而强烈依赖虚拟世界,最后导致难以自控,失去与现实有效的连接,沉溺于精神世界,等一系列的问题。
瘾症 addiction
从现实关系的角度去看瘾症,首先瘾症存在一定是伴随着不平衡的。失衡导致某种无法支持和填补的需求(现实之间的空隙),但这种需求可以短暂被某种物质或虚拟现实填充,掩盖,滞后,那么这个暂时拿来填补空隙的存在就成为瘾症的对象,建立了一个只能短暂存在的虚假平衡。
关系 connection
关系也可以用三种现实的存在去解析。当一段关系发生了破裂,矛盾,问题是,实际上也是三种现实之间发生了失衡。例如沟通观点时你所表达的意义,是结合了自己的精神现实(价值观世界观,理解)而通过物理现实(讲话/通信)表达给对方,而对方可能存在不同的精神现实,而导致阅读、收听时产生不同的理解,而造成误会。
所以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不但取决于个人生活中三种现实的平衡,更取决于在各个现实中所能包容和理解的,他人的现实。
例如一位教授,自己是以精神世界为主的生活,但是在学习和授课的过程中,必然要包容和接纳与自己不同的,农民、工人等物理世界为主导的人群,避免因现实差异导致的偏见和歧视,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就会较少遇见矛盾。否则,例如说出带有偏见或歧视的观点,而学生中存在农民工人出身的人群,就算没有当面冲突,也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内部冲突(自我怀疑否定),或是被压抑的反对、仇恨情绪等。
关于三种现实的设定还可以解释诸多问题,仅此作为参考。
活在当下,奔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