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扰是在灵修和灵性觉醒过程中常会遇到的一种精神现象,这种精神现象有时会扩展到身体和情绪感受。什么是灵扰,如何认识和理解灵扰,当面对灵扰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通过什么方式去解除灵扰带来的困扰?
什么是灵扰
灵扰是在灵修、灵性觉醒、能量疗愈过程中会出现的一种精神现象,也就是通俗说法的“第六感”,是身体五感(视嗅触味听)的延伸。五感延伸就会接触到原本无法知晓的一些信息,就好比wifi网络需要用手机电脑去接收,在你没有手机电脑时虽然也有信号但你看不到听不到,手机就相当于五感的延伸,延伸后的这个世界有实用的信息,也会有虚假、恐怖、病毒,那么刚打开手机的你可能还不能很好的使用,经常想要把它扔掉再也不上网,这个时期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扰,我们称之为灵扰。
这是灵性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就是在调试自己的能量环境,磨练判断、接受、和防御等各方面的能力,跟自己的身心灵做更深度和细致的沟通。
灵扰产生的原因
1.灵修
冥想、诵经、祷告、内观等灵性修行,接触灵性相关信息,阅读灵性书籍,包括神秘学的探究如塔罗牌、灵气、易经、魔法等。包括请佛牌、佛珠、玉佩、敬香许愿等相关的活动。有人可能认为我之前也一直接触,一直也没有,怎么忽然就有灵扰了?灵性扩展是一个过程,接触到信息和活动的当下不一定会立刻发生,是通过自身心境、理解各方面的改变逐步发生的。
2.突发强刺激事件
亲人去世,恋爱婚姻破裂,失业,重病等一些会带来重大精神冲击的事件,会短时间内激发灵性觉醒,进而引发灵扰现象。
3.环境影响
环境更替改变有时也会带来类似上述第二条的同等冲击,引发灵性觉醒,例如新冠病毒引发的一系列变动,网络、经济、信息的发展和改变,我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高速翻新,那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在承受很大压力,但由于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同步更新,很多时候还没有机会去探讨应该如何去应对,那么这些问题积累下来就要求灵性必须觉醒,才能带动整个身心灵去适应这个已经是全新的环境。
灵扰产生的内在/深层原因
1.好奇和恐惧并行
很多人接触灵修可能带有功利心、半信半疑或其他执念,一方面好奇的驱使之下想要投入尝试,另一方面又感到恐惧,怕被控制、欺骗、或是自己有其他压力害怕失控等。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遭受灵扰,原因是好奇心会驱使接触到还没准备好接受的信息,或是谬误信息,或是想要求快速直接的方式方法,那么这些信息/方法相应的就会带来困扰、恐惧。
举例来说就如同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去学游泳,还没有下过水,但看到别人二十米跳台好赞啊,于是直接爬上二十米跳台,虽然别人也可以教他如何去跳,但是本人没有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此时几乎一定会陷入无限恐惧和自我怀疑、怀疑他人的境地。灵扰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当你为了满足好奇心越过修行步骤直接去接触各种信息和方法,就很容易打开恐惧、疑虑的缺口,遭受灵扰。而越是恐惧又越想搞清楚弄明白,从而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导致状况加重。
2.唯物唯心原生悖论
我们的社会基本是以唯物主义为核心而建立的,这也是合理的因为作为人首先是五感所接触的实体实物的存在,然后才谈心绪和精神,但物质总归是有限的,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不一样、那这些想法都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唯心最终也是要探讨的一个领域,那么灵修就是在交接这两个领域会牵扯到的话题,而灵扰实际上就是在这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世界相交接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系列bug,简单来说如果成功修复了,就是灵扰,如果修复不了,就成为精神疾病。
区分灵扰和精神疾病
灵扰现象经常会与精神疾病现象相混淆,例如幻听、幻视、精神分裂等,由于灵扰与精神疾病都是产生于精神,是无法录音录像实际去触摸到的,从描述上精神疾病的定义是非常详细的,灵扰也确实有大部分符合这些定义,所以不管是自我诊断还是医疗诊断,都可能将灵扰判定为精神疾病,当然也有情况是将精神疾病判定为灵扰。希望各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分析和判断。
首先灵扰和精神疾病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如果灵扰没有及时妥善的处理,也会发展为精神疾病,精神疾病也可能引发灵扰现象。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区分,个人总结给出以下几点:
1.意识状态
本人的意识是否清晰、清醒,记忆是否清晰可靠,行为表达是否条理清晰。因为灵扰的出现通常是可控、有明确起因(参见上述)、个人意识有明确感知可以描述和区分其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例如幻听,但本人可以知晓现实无声源,是自己的某个行为或想法引起的,有见辉光但本人知晓这是他人不可见不可触摸。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现象,本人可以一定程度的“控制”是否进入这些条件。
而精神疾病相对来说不可控和模糊的成分较高,如果是无法/很难分辨是否真实存在,无法/很难判断和描述何时、何种情况发生,也几乎不能控制条件,对生活作息都造成实质影响,这样的情况建议及时寻求相关医疗诊断和帮助。
2.自身身体和心境的感受和变化
根据接触的信息和使用的方法核实,例如现象是否由上述几种情况引起,通过灵修信息和方式是否有加重,还是减缓,通过心理咨询治疗是否有加重、减缓。诚实的面对自己内心感受,核实是否对某一方(就医或灵修)存在原生恐惧,当你接触信息和方法时是感受到安慰、安全、治愈、舒缓,还是感受到害怕、紧张、恐惧、压力。
灵性和心理不是绝对分开的,但通常不建议共用,可以选择当下对你有积极意义的一方,并注意尊重自身的感受和信念,如果当下的方式方法带来更多的恐惧而不是安慰,就应当考虑其他的方面,换一个方向。
3.现实的实质意义
通常灵扰是携带了实际含义的,会产生灵扰的方面同时也是你的盲点、恐惧、人生命题所在。灵扰所携带的信息应当是帮助你去解答、解决你所面对的实际问题的,都是可以联系到现实当中的人、事、情感情绪,并且是比较直接的,通常当你解决了问题灵扰也随之消失。
而精神疾病则相对更加曲折混乱,无法/很难直接联系到现实实质问题,不分时机、对象,起因多样无规律。
如何应对灵扰
应对灵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灵扰发生的当下,可以做些什么如何应对。一种是从长期角度如何避免和减缓,以及正确认知和理解。
先来说灵扰发生的当下。
1.保持冷静,正常作息
首先要做的是的是,接受它正在发生。灵扰只发生在精神范畴,无法越过你的自由意志支配你的精神和行为,尤其是行为。所以灵扰发生的当下无需恐惧害怕,无需对其作出任何回应,正常进行你正在做的事情,并知晓你做的事情并未受到影响。
2.如果灵扰严重到影响正常作息(这种影响类似于你在看电视写作业,邻居装修巨大噪音导致无法正常集中注意力,但本身写作业看电视的能力没有影响)导致很烦躁无法继续进行,可以暂停下来,做一些清理动作如:清扫房间、运动、泡澡淋浴、喝水、播放音乐、出门散步等。
3.专注呼吸,专注于当下五感(视嗅听触味)所接触的事物,回归当下。如果感到困难可以提前准备一份提示语,灵扰当下拿出来诵读/默读帮助集中。具体可参见文章活在当下。
总的来说灵扰发生的当下没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一旦发生就需要接纳、回归当下、等待消减结束,重点是避免与其产生进一步情绪/思维上的互动。
再来说从长期角度如何减缓/避免灵扰。
1.减少/隔绝引发灵性觉醒的信息和事物。例如灵修、佩戴佛珠、诵经引起的灵扰,首先要做的是减少次数或时间,或完全隔离一段时间,不要接触,包括相关的人和活动。 所有的沟通、活动同时也存在不可见的能量交换,当你读诵经文同时也连接到相应的频率能量,并且存在一定的延时效应。即是说当你今天诵经(或其他灵修),可能明天,也可能下周也有可能几年以后才真正接收到能量层面的影响,所以如果发生灵扰并不是当下一时的事情,而是前面一段时间的积累,所以当你停止的时候也会需要一段时间灵扰才会减弱和消失。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有很多朋友可能本身运用灵修的方式就是去解决灵扰问题,但没有收效或加重(延时),于是停止,但仍然无效甚至加重(仍然是延时效应),于是又返回灵修,导致灵扰现象持续存在并加重,甚至可能引发精神疾病。
所以在此特别强调延时效应,如果不能确定是哪边延时效应的情况下,建议选择回归现实当下,暂停灵修和与灵修相关的一切活动。
2.减少电子产品、网络的影响,多接触自然,回归实体世界。
限定减少使用手机、网络、电子产品的时间,家中可以隔离一个无电器空间,在此范围内可以读书、写日记、画画等,重新发现脱离电器的世界。
安排远足、爬山一类的户外活动,如果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找有植物、户外的环境如公园、植物园,或是自己栽种一些植物,植物有净化调衡能量的作用,如果很难养活植物,说明环境能量可能也不适宜自己,你照料植物的能力可以直接反应你照料自身能量的状况。
一切网络支持的事物,在网络存在以前都有其他方式并且仍然存在,重新发现、学习、接触和使用这些方式可以有效的活跃身体与内心、精神的链接,减弱灵扰的影响。
3.注意那些不被打扰的事情/环境/人,将这些事情安排到日程中,多接触这样的环境和人
灵扰会发生的原因之一,也是指出“此处有漏洞,请查错” ,也就是说有你还没有准备好、不了解、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你去完善、探索、学习,而你目前的方向可能超出你所能承受的限制,所以出现灵扰来提醒你。就好比说爬山的时候遇到一条险路,有落石掉下来,就是告诉你这边危险,你要换一条安全的路。
那什么是安全的路,仍然是回归你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让你能感受到安全、喜悦、容易集中注意力、感觉到有力量,把这些事情多安排进日程,如果是某个环境,例如图书馆适合读书学习,那么读书学习就可以安排在这个环境里,同理如果感到某人带给你善意、支持,则可以选择多跟这样的人在一起。
3.笔记。独处时间。
笔记是很重要的一个梳理途径,有关灵修灵扰的相关经历、感受、想法都可以详细的记录,记录的本身也是清理的过程,因为有一些想法和感受存在于脑海中可能不断产生漩涡,回转,只有当你落到纸面写下来时才能真正发现不合理、重复或是假象的点,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真实的想法。另外笔记也是很好的历史成长见证,个人成长尤其是心理心灵方面的成长经常是鲜为人知的,人们只看到表面行为,内在的真正变化是无法知道的,如果没有笔记,自己也是很难察觉的。通过比照当下和之前的笔记,可以看到自己的改变和成长,这是非常有力量的见证。
当然这样的笔记也必须在独处的时间去完成,增加独处的时间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清晰的认识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减少外界带来的影响,独处时间除了回顾和梳理想法以外,也可以用来做计划、许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