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成长道路上不可规避的问题,我现在研究的这些东西,是迷信吗?信仰就是宗教吗?宗教就是信仰吗?如何取舍,到底该听谁的呢?
什么是迷信
迷信是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可又盲目地相信其说。“迷信”的含义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
从本质上理解迷信的原意,与‘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等区分,迷信是一个动词,而不代表任何一种操作、宗教、信仰或理论。任何事物、人、理论都可以成为迷信的对象。对任何理论不加质疑的相信,都是迷信,例如‘专家说的肯定是正确的’,第一,专家是通过什么标准定义的,他的资格和经验本身,是否是你所认可的标准和来源?第二,任何人都可以套用或断章取义专家所说的话,你所看到的说法是不是专家本人的完整观点?这个观点有没有适用的范围、相应的事实支持?第三,专家也有局限性,时效性,一百年前的正确理论,到现在可能已经不适用。同理,任何一种说法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有它相应的时效性和适用范围,应该允许合理的讨论、质疑,认识到它所带来的价值,也应该保护和留存。例如民间‘跳大神’的活动,如果因为缺乏医疗知识或条件生病,拒绝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单纯依赖跳大神的功效,是迷信,但作为民间祭祀活动,作为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一种形式,则应该保护和支持。
什么是宗教
维基百科定义:

宗教是文化体系。佛教、印度教、基督教等都是宗教,有很多人认为,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基督教徒,我是无神论者,我不信宗教。但实际上无神论者有可能是支持不可知论(宗教体系的一种),而宗教信仰者(佛教徒/基督教徒)也有部分属于不可知论的支持者。而不可知论,也是宗教体系的一种。区分宗教团体(如教会)和宗教本身。信仰一门宗教不局限于团体活动,也不局限于某个场所,同理场所和团体也不完全代表该宗教。团体和场所是宗教参与社会活动、经济活动、人文活动的必要条件,这是宗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宗教的了解和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徒,非信徒也可通过研究宗教理论、宗教的活动和行为,了解其对社会、文化、经济等等各方面的影响和价值。
什么是信仰
信仰不局限于宗教,任何人对于任何事物、人、理论、事实的坚持、信念、支持,都属于信仰。所以任何人都有信仰,信仰可以来自宗教,也可以来自个人、团体、政府、理论/价值体系,等等。关于信仰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信仰是知道一个人做出决定和行动的根本,但要做到行动和决定与信仰统一,也就是常提到的身心灵统一,却并不容易。
什么是灵性成长
区分灵性成长不等同于信仰,灵性成长是身心灵统一的需求,之所以需要灵性的成长,一方面是对于现实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回应,例如灾难,病痛、焦虑、压力所带来的身心上的冲击和改变,我们需要相应的措施和工具去保护自己,提升自己,找到应对的方法。另一方面,作为智慧生物人类不只需要身体的成长,还有智慧和心灵需要完善,身体成长我们需要相应的营养、长个子了需要换新衣服新鞋,那么心灵和心智的成长,也需要相应的‘营养’。宗教、信仰甚至迷信,就是灵性成长过程中的养分,灵性成长相关的讨论,也是有关于如何更好的理解、筛选和利用这些养分。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质疑
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的信仰体系来自于家庭和教育,对与错的区分,道德准则等等,有来自宗教信仰的观点(例如善有善报),有来自政府和国家的政策(和谐社会),有文化和道德准则(友爱同学,尊敬老师长辈)等等。在成长的初期,我们常常没有经过质疑,都是直接相信且照做的,很多观点、信仰、行为准则和习惯都没有经过质疑或考证,直接形成习惯,思维和行为定式。这个阶段是属于生存阶段,很多信仰并不属于自己,更多的是生存的基本需求。这些定式决定了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中,只要没有超出这个体系,一切都是合理的。但由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日渐复杂化,多种价值体系相遇相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也带来更多的冲击和矛盾, 冲突和矛盾无法解决时,就会导致对信仰的质疑。
第二阶段:扩充信仰体系,考证
为了解决质疑,解答问题,就需要扩充信仰体系,这个阶段是在生存的基础上,尝试和扩充有关‘我是谁,我以何种信仰指导行为’,对‘我’的定义。扩充体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原有的体系中加深理解和寻找支持。另外一种扩充的方式是了解对立面,体系外的观点,寻找共同点。第一种是比较容易短期达成目的,但不能避免之后还要接触体系外的观点和挑战,就非常可能形成对立面、恐惧、争斗等等,就需要继续扩充。这种方式缺点在于容易形成盲点,为了证明‘我是对的’可能在扩充过程中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的观点,而走向越来越以自我信仰为中心的极端。优点是专精,如果能够正确评价、掌握盲点,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专家。第二种方法是在短期内可以有比较大的提升,但是由于需要跳出自己的框架,容易制造更多的内在矛盾,导致迷茫和困惑。这种方法是证明‘如果我说的不对,如果对方是正确的’,如果能量中心不稳定,则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好处是可以更快速的定位问题根源,较少制造矛盾和争斗(争斗存在于自身内部)。
第三阶段:信仰体系的建立、更正、和重组
这一阶段是筛选和优化,信仰不仅是指导行为的准则,也是体现个人价值、存在。经历了扩充阶段,可能原有的价值体系受到震撼和颠覆,需要重新建立符合目前要求的新框架。及时丢弃矛盾、没有帮助的信息信仰,未解答和未决定的问题也需要找到合适的位置,预留补充和更改的空间。
第四阶段:实践
重建了信仰体系,还需要行为和思维习惯的支持,信仰的作用是指导行为和思想,在重组阶段可能因为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保留原有的行为习惯,但在新的架构形成后要跟进落实行为和思维习惯,去强化信仰的实质。也就是言行一致,身心灵统一。
题外分享:2010年写过一篇有关信仰的日记,在此原文贴给大家,也是我自己的一个回顾。有关这篇文,大致看上去当时的信仰观点跟现在没有太大差别,但是我清楚记得写这篇帖子时内心是存在巨大矛盾和愤怒的,写贴的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对宗教一直都非常好奇,也羡慕宗教教徒‘有信仰’的状态,由妒生恨,为什么有信仰的人比较快乐?当时不明白自己其实也是有信仰的。十年之间也经历了丢弃和重拾信仰,从仇恨到爱,从不快乐到快乐,从迷失到笃定,到现在可以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信仰并活出自己所希望的模样。———————————————分割线——————————————————
有关信仰
話說我一直試圖想要成為某種宗教的信徒,但是我始終沒有得到合適的契機,很難投入去相信一個我不能理解的東西。我一直希望有人能跟我解釋解釋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到底信的是什麽,但是信徒好像都不願意討論自己信仰的真實性合理性,就是讓你去信。。 信仰我覺得既然是信仰,就不怕解釋不怕推敲不怕討論,要不也就沒什麼可信的了。我想說的信仰跟四維空間有關,跟‘全職獵人’有關,跟美鈔上’In god we trust’ 有關, 跟筆仙有關,跟塔羅牌有關,跟第六感有關。。跟很多東西都有關係吧。越來越少的去考慮未來的事情,因為我覺得拋開時間的因素,未來是已經存在的,只是我們還不能理解。但是我同時也相信,未來不是一定不變的,人的行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未來,但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這就好像一棵樹生長起來,他有樹葉有樹幹,水多水少風大風小只能稍稍改變它枝幹的形狀樹葉的多少,但是不能改變它是一棵樹的本質。 那麼如何對於未來進行積極的影響從而產生積極的結果呢,我覺得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跟難決定某種法則,許多宗教給出的信條似乎是正確的,但是據我瞭解多數信條實際上並不明確,很難運用它們去衡量每個選擇的結果。按照邏輯來講,任何一個問題只要存在兩個以上的選擇,就應該有一個較好一個較差,或者是兩者相當。比如今天你是吃肉比較好,還是吃素比較好;應該走路,還是應該坐車。類似于這樣的選擇很難用宗教信條難以判斷,邏輯分析又太花費時間,所以我們經常的解決辦法就是,我想吃肉,我想吃菜,我想走路,我想坐車……所以我覺得直覺是判斷的唯一標準。 但是直覺似乎很難抓,重大的判斷用直覺決定似乎很不靠譜。事實上,我認為直覺確實有可能不准確,這取決於對自己的瞭解程度,以及你信任直覺的程度。比如你感到昏沉想喝咖啡,即直覺判斷喝咖啡是適合你的選擇,但實際上你喝完咖啡反而更昏沉,說明你可能更需要一個熱水澡或者給朋友打個電話。判斷不當的原因可能是你對自己身體的需求不夠瞭解,另外一種可能是其實你直覺判斷是想給朋友打電話,但是理性認為咖啡是更好的選擇。 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系統,其中有完全獨立的部份,也有與其他存在相聯繫的部份。至於是存在影響個體還是個體影響存在,也就是個體的存在感強弱的問題,取決於個體能量的大小,能量的大小取決於個體的意志與個體存在的契合程度。就是說,你越瞭解自己,越知道自己需要什麽並且能滿足這種需要,你受到其他事物的影響就越小,你對其他事物的影響就越大。 然後。。 改天再接著寫了。。怪累的這麼寫東西。。—————————————————分割线———————————————
活在当下,奔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