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和吸引力法则运用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认识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能量范围。问题或阻碍存在的时候,应该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本篇用图解的方式概括展示几种情绪类型,评估一下自己是哪一种类型,在情绪标尺上对应自己的情绪和能量,以此为出发点提升管理的能力。人有七情六欲,愤怒、嫉妒、自责、悲伤、痛苦、快乐、兴奋、幸福、感动等等,所有这些情绪都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类所应该具有的‘正常’情感,是我们面对各种境况、接收各种信息的时候产生的‘正常’反应。遇到不公平的情况应该反映出愤怒,遇到开心的事情应该反映出快乐。接受刺激和表达情绪的能力,跟其他的能力一样,是通过学习、训练得到提升的。以小孩子为例,新生儿也是可以体会到各种情绪的,但是他的情绪尺度范围是受限的,对于成年人普通的刺激,对于新生儿来说可能是威胁生命的恐惧,因为他的体验尺度范围很小,一句话一阵风一片树叶都可能引发他惊奇、恐惧、好奇、开心等等各种各样的情绪,所以也会看到宝宝的表情瞬息万变,一旦超出承受和理解范围就会用极端的方式表达(哭闹、挣扎)。假设人能体验和表达的所有情绪如下图,理想的状态下体验和表达的相对应:

假设正常的平均状态下,我们的情绪会是中间的深红色区域,在这个区间内情绪上下波动。越极端的情绪越少感受到,每种情绪有相应的外在表达,高兴的时候笑,悲伤的时候哭。

理想的情绪模型
理想的状态中,是所有的情绪体验都被开发、感受到,也有相应的外在表达,并且能跟情绪相对应,如下图:

然而现实中绝少达成这样的理想状态,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还有未被开发到的情绪感受,因为日常生活中,能体验的情绪是有限的,我们可能会通过电影、电视剧、新闻、聊天去获取更多的刺激,运用共情能力 去体验更多的情绪变化,但这个感受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当观看一部战争灾难片的时候,共情能力高的人可能能够体验到电影所描述的绝望和希望、痛苦和爱,如同自己身处在电影中逼真的感受。共情能力没那么好的人可能观影时虽然引发同情、感动等相应的情绪,但并不是浸入式的体验。另外一种情况是感受是完全的,但是表达上受到限制。接续上述的例子,有的人观影时会感动的流泪,另外一些人则没有任何表现,没有表现的人有可能是没被感动,但也有可能是有感动,但是不会用流泪的方式来表达,可能是通过文字,表情,也可能完全不表达,也就是‘感动’这种情绪没有相应的外在表现。理想状态下的表达可能很难达到,就算是最顶尖的演员,也不能保证可以演绎所有的情绪。虽然理想状态几乎不可能达成,但是讨论它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定位、分析自己的情绪状态,你的感受是不是全线开发了?你感受到的情绪在这个理想尺度上是在什么范围?你表达的能力是不是全线开发了?受限制的部分在哪里?接下来进一步分析几种不同的情绪类型,可以尝试对应自身的状况,看自己更接近哪种类型。
敏感型
敏感型是情绪感受全线开发,共情能力高,日常会感受比别人范围更广的情绪波动。你在表达时会比别人更小心,怕伤害到别人,有时也会有意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对别人造成影响和伤害。你会更容易被周围的人和事无事物所影响、感动、伤害。

迟钝型
迟钝型是情绪感受只开发了一部分,或者是只‘允许’自己感受到有限的一部分情绪,对于超出的部分是隔离的态度,一旦遇到超出自己情绪范围的部分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回避。会避免接触和谈论自己不能感受的情绪,并且希望周围的人和事物也维持在自己能理解的范围内。

迟钝型和敏感型相遇的时候常常引发情绪危机,因为敏感型会认为自己表达的是‘正常的情绪’,而这些表达可能已经超出迟钝型所能理解的范围,敏感型会认为我正常表达‘你为什么不让我说呢?’迟钝型会认为‘你想的太多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不像你想的那么糟糕‘,迟钝型会希望敏感型‘像我一样就好了呀’,敏感型会觉得‘你不理解我’‘你没有听懂我说的意思’。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会引发情绪危机,造成冲突和矛盾,也会导致抑郁、交流障碍。
抑郁型A
抑郁型A是环境比较优越,大部分情况下也能够正常表达自己的情绪,能得到理解和支持,但由于敏感型是属于少数的‘另类’,周围可能遇到的更多是迟钝型,自己正常的表达常常被‘纠正’和‘制止’,为了得到周围人的认同而压制自己的情绪,常常过分自省‘我说的不对那我不说了吧’,导致情绪水平处在较低频率,超出的部分会认为是‘不应该存在的’。‘别人都没哭我哭像什么样子’‘别人都高兴我怎么没感觉,我是有病吗?’高频的情绪出现时会主动套向‘我错了’,长期下来会导致认知受限,无法感受到快乐的情绪,或者是感受到快乐的情绪,但是外在表现会是相反的。

高能型(抑郁型A的变种)
抑郁型A镜像会形成高能型,唯一的不同是外在表现为高能正向,所有的负面情绪会转化为高能表现出来,例如越悲伤的时候越会笑的很开心,认为低频的情绪是不被允许的,长期下来导致认知受限,认为自己没有负面情绪,不存在阻碍,正常的恐惧、羞愧、自责情绪会被推向环境和他人,认为不是自己的责任和错误。高能型不会抑郁,但是有可能是反社会人格,‘好心帮倒忙’,帮助别人的同时反而伤害到对方。
抑郁型B
敏感型正常的情绪波动长期被压制,过分理性,有感受但是不表达,导致情感表达缺失,所有的情绪都表现为无聊、无趣、冷静、理智,长期有可能导致情感缺失,感受不到,情绪波动可能直接引发健康问题(头痛、起疹、失眠、身体疼痛肿胀),任何事无法引起情绪波动,感觉都是还行,OK,没问题,经常感到无聊、无意义、无所谓。

抑郁型C
迟钝型走向敏感型的过程中,认识到全线的情绪尺度,了解有更高层次的快乐和更深层次的痛苦,但是缺乏体验的方法和机会,表达也受限制,例如看到剧情中轰轰烈烈的爱情,自己也想体验,但是苦于没有机会,因此认为‘我的快乐不够好’‘我的悲伤不够痛苦’,因此觉得自己的生活无聊,无趣,高兴的时候也不觉得满足,悲伤的时候也不觉得有资格哭泣,外在表现是很难有事情让自己开心,总是想寻求刺激,同时又害怕和恐惧这样的探索,认为那是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

情绪类型不等于人格类型
以上总结的情绪类型跟人格类型不同,一个人不是只有一种情绪类型并且总保持不变的, 有可能在某件事上你属于敏感型,在另外一件事上属于迟钝型。同一件事情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受,对你来说是敏感的一件事情,可能对于别人来说是迟钝的。实例分析仅供参考:A跟B一起看电影,A感动哭了,B没哭可能性一:B虽然没哭但是也是有感动的,所以可以理解A为什么哭,但是认为A反应过激了,感动就感动怎么还哭出眼泪了呢?分析:A跟B都是敏感型,A的情感表达比较直接,B可能更内敛,倾向于不表达或者会用语言描述。B也有可能是【抑郁型B】情感表达缺失,有感动但是无法感受和表达。可能性二:B不能理解A为什么哭,‘这有什么可哭的不就是看个电影吗?’分析:A是敏感型,B是迟钝型,认为A应该跟自己一样看电影是娱乐,哭了就是朝纲了,所以不应该哭。总结:允许自己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允许别人有不同的情绪表现,当发生情绪危机和冲突时,首先考虑是不是感受上和认识上有偏差和误解,不要贸然指责、嘲笑,对别人是这样,对自己更要诚实冷静。
活在当下,奔向自由。